黨員干部要學會“算大賬”
發(fā)布時間:2014-05-12 10:59:00
近幾年,隨著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逐年增多,莒縣碁山鎮(zhèn)天寶社區(qū)桑園種植面積開始萎縮,多數(shù)群眾唉聲嘆氣,但無計可施。面對受損的群眾利益,該社區(qū)從群眾的長遠利益出發(fā),即知即改“算大賬”,最終還是留住了150畝桑園。(5月8日《日照日報》)
一個人無論干什么事,都會有得有失。面對得失,先算算賬,權衡取舍,是人之常情,關鍵是怎么算、算什么賬。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尤其要學會“算大賬”。
說到算賬,筆者想起了兩千多年前魯國宰相公儀休。相傳他非常喜歡吃魚,經(jīng)常有人把上好的鮮魚送到他府上。然而,他一概婉言謝絕,并意味深長地告訴身邊人:現(xiàn)在我為宰相,俸薪足夠我吃魚,如果因受賄而被免職,今后哪有錢再買魚吃呢?乍看起來,公儀休拒賄似乎只是怕丟官,但他對“貪小而失大”的辯證道理詮釋得非常到位,很值得借鑒。他善于算賬,保住的何止是長遠的“口祿”?
黨員干部“算大賬”,就是要算政治賬、不要算蠅頭小利賬。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作為領導干部,想在任內干出一番政績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領導干部只打自己的“小九九”,只算滿足自己私利的“小賬”,而不算對群眾有利的“大賬”,最終都避免不了“因小失大”的結局。反之,如果領導干部能算好政治賬,多做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利的事,就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從而“留得清名在人間”。
學會“算大賬”,就是既要算眼前賬,更要算長遠賬。古人云:“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領導干部多干打基礎、謀長遠的事,其政績就能經(jīng)得住歷史的考驗,從而在群眾中樹立好形象、贏得好口碑,焦裕祿、王伯祥、孔繁森、鄭為民……都是如此。相反,也有不少干部在位時,權傾所轄,呼風喚雨;做事急功近利,沽名釣譽;政績羅列洋洋大觀,歌功頌德不絕于耳。然而,一旦離任,就“屁股一抬,問題出來”,應了“在位滿耳阿諛聲,離職滾滾罵名來”的箴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笔欠駱淞⑵鹫_的政績觀,就是要看領導干部是否會“算大賬”,能否著眼全局、著眼長遠,多做打基礎、增后勁的事,能否讓自己的政績經(jīng)得起實踐、歷史和民意的檢驗。評論員 楊家德 林虎 日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