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17專題 > 創(chuàng)建國家森林城市 > 古樹名木 > 莒縣
我要投稿

日照一級古樹名木:高大國槐遍布莒縣

發(fā)布時間:2017-03-01 15:23:41

日照新聞網(wǎng)訊 莒縣招賢鎮(zhèn)大鋪村內(nèi)國槐,樹齡1700年,樹高6米,胸圍284厘米,冠幅2米,東西冠幅2米,南北冠幅2米。

莒縣龍山鎮(zhèn)徐家阿疃國槐,樹齡1300年,樹高10米,胸圍280厘米,冠幅12米,東西冠幅9米,南北冠幅10米。

說明初徐氏前此立村。始遷祖有三個兒子,分家時為每戶植一棵槐樹以示同根同祖,期盼兒子們同甘共苦,相互幫助之意。分家后兄弟三人各自經(jīng)營自己的田產(chǎn),孝敬老人、互幫互助,日子日漸富足,尤其老三,牛羊滿圈,米糧滿倉。始遷祖過世后,兄弟三人各忙各的,來往越來越少,兄弟之情,同胞之懷,逐漸淡漠。老三的富足引起老大和老二的嫉妒,合計著要么重新分家,要么遷出一個。在老大老二的排斥下,老三無奈帶領子孫外出另謀出路,老大、老二侵吞了老三的家產(chǎn)。光陰荏苒,不過幾年,老大、老二兩家的槐樹相繼遭雷電襲擊后枯死,唯有老三家的槐樹依然旺盛,茁壯成長。老大、老二到了風燭殘年睹物思親,每當看見老三家的槐樹,無不愧疚在心。老大、老二再次商量,接回老三,讓出田產(chǎn),兄弟三人重歸于好。之后,三家合管一棵樹,更加團結(jié),和睦相處。后傳為佳話,至今流傳。

莒縣閆莊鎮(zhèn)渚汀國槐,樹齡1000年,樹高16米,胸圍190厘米,冠幅12米,東西冠幅12米,南北冠幅12米。

莒縣陵陽鎮(zhèn)西山河國槐,樹齡1000年,樹高8米,胸圍360厘米,冠幅8米,東西冠幅10米,南北冠幅7米。

莒縣碁山鎮(zhèn)東毛家莊國槐,樹齡700年,樹高12米,胸圍417厘米,冠幅6.8米,東西冠幅6.6米,南北冠幅7米。

1943年7月,八路軍八支隊開辟了茅埠河上游解放區(qū),深入鄉(xiāng)村開展工作,此樹是重要的聯(lián)絡地點。地方黨的農(nóng)村工作隊干部王毓培(任區(qū)委書記)發(fā)展了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同年10月莒沂縣峰山分區(qū)委成立,王毓培曾秘密召開區(qū)委會議等都以此樹為聯(lián)絡地點。

莒縣庫山鄉(xiāng)大福照村內(nèi)大街國槐,樹齡700年,樹高15米,胸圍320厘米,冠幅9米,東西冠幅9米,南北冠幅9米。

元代賈氏祖、宰相賈居貞之侄遷此定居,先名虎爪,1944年改為大福照。傳說,很久以前,一對年輕夫妻為避戰(zhàn)亂四處流浪,后在此落腳,見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選擇了一塊向陽平地,搭棚支鍋住了下來,并在門前栽了兩棵小槐樹苗。夫妻倆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上了世外桃源式的安適日子。小樹漸漸長大,子孫繁衍昌盛。世代人們聽著講著這美好的故事,看著歷經(jīng)滄桑的古槐,更加關愛敬仰,尊稱兩棵古槐為“槐樹爺爺、槐樹奶奶”。

莒縣小店鎮(zhèn)盧家孟晏國槐,樹齡600年,樹高15米,胸圍320厘米,冠幅10米,東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9米。

相傳明嘉靖年間,有位姓孟的人,為解除水患,倡導在沭河修堤筑堰,所筑之堤人們稱之為“孟堰”,盧氏立村,以堰為名。古槐與村同齡,它以滄老的軀干,頑強的生命力,向人們訴說著這方熱土的滄桑變遷。

莒縣碁山鎮(zhèn)劉王莊國槐,樹齡600年,樹高7米,胸圍270厘米,冠幅7.8米,東西冠幅7.6米,南北冠幅8米。

莒縣碁山鎮(zhèn)鳳凰村國槐,樹齡600年,樹高5米,胸圍280厘米,冠幅8.8米,東西冠幅8.6米,南北冠幅9米。

明初嚴氏遷此居住,立村時栽植槐樹3株,今存1株。該村因在金華山和虎山兩山之凹,恰象樹杈上的喜鵲窩,故名“野鵲窩”。1945年某夜,村里一老人,夢見一對美麗的鳳凰落在了老槐樹上歡唱俏叫,于是天亮起床后便來到老槐樹下,見樹葉綠了、生機盎然,遂提議改村名“鳳凰村”。

莒縣碁山鎮(zhèn)車峰峪國槐,樹齡600年,樹高7.8米,胸圍180厘米,冠幅8.5米,東西冠幅8.9米,南北冠幅9.4米。

莒縣城陽街道潘家屯國槐,樹齡600年,樹高8米,胸圍180厘米,冠幅9.5米,東西冠幅9.7米,南北冠幅9.3米。

莒縣閆莊鎮(zhèn)郭家當門國槐,樹齡500年,樹高9米,胸圍350厘米,冠幅11.5米,東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12米。

明嘉靖三年(1525)車氏立村,植槐七棵。到抗戰(zhàn)時,古槐還剩三株,1944年孟良崮戰(zhàn)役結(jié)束后,解放軍七縱的部分連隊在該村休整,因燒柴困難,村民主動砍伐一棵獻給解放軍燒火做飯。

莒縣閆莊鎮(zhèn)郭家當門國槐,樹齡500年,樹高14米,胸圍190厘米,冠幅6米,東西冠幅11米,南北冠幅12米。

莒縣嶠山鎮(zhèn)吉蘭村國槐,樹齡500年,樹高14米,胸圍267厘米,冠幅20米,東西冠幅20米,南北冠幅20米。

明代解氏立村,后有宋、張兩姓遷入,因養(yǎng)雞多,蓋的雞欄多,民間有“雞愛啄蟹”的俗說,引起解氏忌諱而遷出。村內(nèi)原有兩顆國槐,1958年砍伐一棵,現(xiàn)存一棵。1939年前后,日寇侵占莒縣。為奮起抗日,招賢鎮(zhèn)大羅莊村的宋延琴(1904-1940,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初任中共莒縣黨支部書記。是中共中央原組織部長、原政治局常委宋平的哥哥)于“七七”事變后拉起抗日隊伍,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1939年5月任莒北縣縣大隊第三中隊隊長。他和吉蘭村的宋宜友、宋宜明等在對敵斗爭中以敲古槐樹為信號,通報敵情轉(zhuǎn)移群眾。1940年宋延琴被叛徒殺害,宋宜友、宋宜明轉(zhuǎn)入地下活動。1943年崮山區(qū)區(qū)長張約、游擊隊副隊長來鳳桂、婦女主任來秀娥多次在樹下開會,宣傳黨的抗日政策,發(fā)動人民抗敵、發(fā)展生產(chǎn)。

編輯:孫來彬
審核:
統(tǒng)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