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德潤港城 善行日照 > 道德模范
我要投稿

宋祥善:還債十六年 守住做人尊嚴

發(fā)布時間:2020-08-24 16:56:50

2018年4月3日,69歲的宋祥善觀看呂劇《山東漢子》彩排,一時淚流滿面。這一情景被記者攝入鏡頭。


  《山東漢子》劇中人物楊德善于上個世紀90年代響應“打造海上山東”戰(zhàn)略部署,多方籌款開辦海水養(yǎng)殖場。事業(yè)剛有起色,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風暴,不但搭進去了全部投資和積蓄,還背上了巨額債務。面對困境,他和家人從頭開始,創(chuàng)業(yè)還錢。歷時16年。



 這劇中人物楊德善原型就是宋祥善。


  但宋祥善16年的艱苦與辛酸,豈止是一個半小時的舞臺劇情所能解讀?


  在嵐山區(qū)嵐山頭街道甚至更大范圍,宋祥善從“百萬富翁”一夜淪為“負翁”的遭遇,一時間幾乎家喻戶曉———嵐山頭人忘不了1997年的那場臺風,就忘不了宋祥善。


  時年宋祥善48歲。


  2012年,已經63歲的宋祥善終于還上最后一筆欠款。


  宋祥善的事跡重被提起,是因嵐山區(qū)委宣傳部干事從“舊聞”中發(fā)掘的“新聞”———做了近10年宣傳工作的王田,早就練就了一雙“新聞眼”和波瀾不驚的心,但面對宋祥善,這位“老宣傳”卻被深深感動了。采訪后,王田連夜趕稿,以《宋祥善:十六載還債守住做人尊嚴》為題寫了宋祥善的誠信事跡,刊發(fā)在2015年8月20日的《日照日報》上。


  2015年,源于中央文明辦依托中國文明網開展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經逐級評選,宋祥善因誠實守信上榜“中國好人”。


突遇風險


  沒有比漁民更能體會“風險”這個詞的直接意思了。


  沒有比漁民更懂得大風大浪意味著什么了。


  1949年出生的嵐山漁民宋祥善,有足夠的底氣說經歷過大風大浪。


  家有萬萬貫,帶繩的不算,帶毛的不算。這是嵐山一帶流行的新諺語,直指養(yǎng)殖不可預測的風險?!皫ЮK的”指的是海上貝類養(yǎng)殖,“帶毛的”指的是陸地養(yǎng)殖。


  1996年,第一次嘗試養(yǎng)殖扇貝,宋祥善投入了120多萬元,到年底,獲純利40多萬元。這讓宋祥善動了擴大再生產的心思,也是他舉債經營的原因。但1997年8月19日在嵐山沿海肆虐的11號臺風,改寫了他的人生。


  這場暴風雨持續(xù)兩天兩夜,宋祥善的5條漁船因風暴碰得稀碎,15個海區(qū)560行7萬多籠“透肥透肥”的扇貝也毀于一旦!


  他舉債投入的260萬元,就隨之打了水漂。


自強不息


  “快別說了!俺媽媽吆!”宋祥善的老伴王大姐,提起還債的坎坷,眼里一下子泛起淚光,“16年那日子,真想一天過完?!?/span>


  感覺走投無路的時候,宋祥善想到給嵐山頭街道黨委寫信:……請黨委領導考慮,我該怎么辦?


  其實,他最想要的是資金支持———貸款,可又覺不妥,“全嵐山頭這么多家遭臺風的,黨委顧哪一家是?”把困難寫出來,就像跟一位信得過的“老大哥”傾訴了憂慮,他覺得心里敞亮了。他在信紙一角寫下“自強不息!”,隨后放進了抽屜,這一放就是十幾年。


  債務如大山壓頂,他來不及品咂苦難,立即召集大哥三弟開會,遂達成共識:通過再生產逐步還上欠債。此后,凡在養(yǎng)殖場干活的自家人,不支工資,所有利潤除了留出再生產資金,其余全部用于還債。


  三家的頂梁柱、弟兄三個,都不從場子里拿錢回家。“沒有進項,指著什么吃飯?我就覺得兩眼‘撲黑’!”王大姐說道,“又想,也不顧面子了,大不了再出去打工”。


  毫無疑問,由窮變富,令人歡欣;而從富到窮,使人沮喪。當然,困境并不僅于此。


  今年6月的一天,在宋祥善的工區(qū)里,我坐在漆面斑駁裸露著襯布的組合沙發(fā)上采訪宋祥善,他身后是一張同樣漆面斑駁裸露著基材的老板臺。這些家什是宋祥善1988年置辦的,那時他39歲。


  陳舊的擺設無言,卻照見了宋祥善30多年前的好光景。


  跟他一塊起家的幾位本村爺們,早就資產過千萬了。還債的那些年里,他卻吃塊豆腐也要掂量掂量。


  1998年,大兒子結婚,就添了兩床被子,家具都是舊的。到1999年,女兒結婚,就陪送了一床太空被。


  多年不干體力活的王大姐,也拾起了年輕時練就的老手藝,在一群外來打工的人堆中,默默給別的船戶補網。而本地婦女,像她這般年紀的,大都享起了清福。


信義無價


  “不管社會怎么變,講信用永遠不過時?!彼蜗樯聘锌卣f。

  這話從宋祥善口里說出來,格外令人信服。


  在他遭遇臺風陷入資金困境時,最先主動“救”他的,多數是他的“債主”。


  高興鎮(zhèn)的張路基、吳家祿是給宋祥善供浮子和籠子的客戶。此時宋祥善已經欠下他們十幾萬元貨款。得知宋祥善的遭遇,他倆不約而同相繼在2000年、2001年,各從銀行貸款10萬元,無償借給宋祥善。問及原因,他們表達的意思又幾乎相同:多年的生意伙伴,講信用是最主要的維系,“老宋這人實誠,讓人放心”。


  “老板守信用,咱干活的也沒有二心?!眮碜越K贛榆的王永前,跟著宋祥善當船長已經八年了。黑紅的臉膛,脖子上暴跳的青筋,猛然直視的眼神,無不透露著他直率而強悍的個性,“漁民嘛好喝酒,花錢大手大腳。平時發(fā)生活費,剩下的放在老板手里,年底一塊算算,打到卡上,能攢不少?!睋f,在嵐山養(yǎng)殖戶中,工薪的發(fā)放大都沿用這個路子:發(fā)一部分留一部分。每年,都有幾例因留的那一部分不到位而發(fā)生的糾紛?!肮ゅX說多少就是多少,不能說你掙不出來就扣人家的?!彼蜗樯普f。


  講信義,對深陷經濟困境的宋祥善是一個天大的考驗。


  有時出遠門,為了省錢,他能步行就絕不坐車。


  即便這樣,到了年關,一些欠賬還是壓得宋祥善喘不過氣。


  押貨、預付款救急……為還債,他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資源,絞盡腦汁。


  16年里,無數的辛苦艱難,對宋祥善來說已是常態(tài)。這16個年關,就像16把敲打宋祥善意志的錘頭。他以最原始的苦作苦行,硬是撐起了信義二字壓在心頭的重量。


  2012年,他終于還上全部欠債。這個春節(jié),他們一家過得格外安心。

作為《山東漢子》人物原型,宋祥善的經歷沒有彩排。他像餓了要吃飯、困了想睡覺那樣,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誠實守信”。16年間,他一心一意還債、盡快還債。他為還上全部欠債而長長舒了一口氣,終于放下了一項人生重負。時隔數年,這個社會又發(fā)現(xiàn)了他,讓他亮相、閃光,以楷模的身份走進了我們的視野,讓他發(fā)揮出他自己不知道的作用。


 日照日報 記者 徐曉清


編輯:劉源成
審核:厲敏
統(tǒng)籌: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