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漁民節(jié)
漁與海的深情見證
二月二,吃鮮蝦。 谷雨前后打雜魚。 …… 出門就是細軟的金沙灘,下海就拉一網(wǎng)魚回來。 大海,就是漁家人的天然糧倉。家里來了客人,就像獵人進山打只兔子、采一把蘑菇回來燉上;農(nóng)人進菜園子揪一把辣椒、割幾茬韭菜,進屋炒個雞蛋一樣??可匠陨?、靠海吃海。大海就像漁家人的布兜,伸手就掏了不盡的海味兒,“鎮(zhèn)鮮”! ——大海又是一個巨大的布兜,一上了船、出了海,人就裝進了海的布兜,遇風遇浪,是生是死,大海說了算! 千百年來的傳說中,海底是有龍王的。 于是,細軟的沙灘之上,離海最近的地方,立起了龍王廟;以海為生的人們,過起了漁民節(jié)。
網(wǎng)網(wǎng)打垛子
返家插旗子
據(jù)《日照縣志》記載,裴家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8年)。村里人多地少,沿海而漁,數(shù)百年來,多以漁業(yè)為生。光緒十四年,裴家村村頭的沙灘上,立起了一座龍王廟。泥塑的龍王爺接受著裴家村人的世代香火。
農(nóng)歷六月十三,傳說是龍王的生日。漁民們每逢這一天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龍王保佑出海平安,歸來魚蝦滿倉。
以漁業(yè)為主的裴家村,在使帆船的年代,出近海也是盆滿缽滿。漁家人說“魚鳥不失信”。海里什么季節(jié)來什么魚,就像天空中隨季節(jié)出現(xiàn)不同的鳥一樣。二月二吃鮮蝦子,近海一拉就是一大網(wǎng),再遠點,就能拉到麥秸筒子,再遠,就能捕到“小烏蛋”,“炒韭菜放一把,“鎮(zhèn)鮮”!春天的青蘿卜燉鮮蝦,更是說不出來的鮮!”生于1959年的裴家村村民裴耐章,打小就在村頭趕海,十多歲就跟著村里的船出海。
“五月端午烏子掉頭了!就是到了季節(jié)了,下小海就能在潮頭里撿著烏賊?!扔昵昂蟠螂s魚’,老鼠魚、刀魚、黃鯽子魚,那就要‘打垛’了!”“打垛”,即漁船出海拉的魚不僅裝滿了船倉,而且連浮桿上都堆滿了,打起了垛子。
“若是魚打了垛,歸航時,漁民就在船上插一面鮮紅的旗。要是沒有旗子,掛件衣裳也行。岸上的人一看到,就知道這船是豐收了,奔走相告‘插旗了,打垛嘍!”
打垛的漁船順著潮水歸航,漲潮時,船離岸近,但是浪大,卸貨也沒那么容易,“剛搬了一筐黃花魚下船,一個浪打來,筐就翻了,滿筐的黃花魚全翻到了海里!就得等著潮落了,再來趕小海。月亮底下,那黃花魚的肚皮锃明,出不了外海,保管一條不剩地又拾回來了!”裴耐章的話里,透著熟知漁事的自豪和喜悅。
吃海里飯
敬海里神
傳說,海里有一種非常罕見的魚叫“鰩”,它身體龐大,非常兇殘,而且壽命極高,存活了2000年后,修煉成精,危害四方,使當?shù)氐臐O民不得安寧。漁民們每年年初用豐厚的供品來祭拜鰩,但是鰩生性兇殘,仍然經(jīng)常危害百姓。后來,龍王為了保護當?shù)氐陌傩?,稟告玉皇大帝,奉旨收伏了孽鰩。為了感謝龍王的保佑,沿海漁民每年都要舉行祭拜活動。
裴家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起初,幾家人合養(yǎng)一條木船、幾個大網(wǎng),人工掌舵搖櫓,出海打漁全憑經(jīng)驗。一出了海,一面天,四面海,就好像裝進了海的“布兜”,隨時可能遇到風浪危險。
清朝光緒十四年,裴家村的先輩們依照敬神求安的習俗,在村南沿海邊修建了龍王廟。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三,抬著披紅帶花的豬羊和各家準備的供品,一路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在秧歌隊、旱船和圍觀群眾的簇擁下來到龍王廟。船老大們把各種供品擺放在龍王殿前,依次燒香磕頭,叩拜龍王。附近村莊和十幾里路以外的漁民也都趕來祭拜。
“農(nóng)歷六月十三是龍王爺?shù)纳?,其實農(nóng)歷六月也是漁家‘歇伏’的時候?!苯衲?1歲的裴家村村民裴振緒說,早年間,雖然沒有休漁期,可是漁民會自發(fā)“歇伏”。除了祭拜龍王,漁民還乘六月十三這一天,為新建漁船舉行下水儀式,即“開光”。
新船落成,親朋好友將紅綠布條懸掛船頭。備兩只大公雞,一只在船頭處開刀,雞血從“船眼”流下,染紅船頭,俗稱“開光”,又稱“掛紅”。意即船下水后像龍一樣,眼睛睜得大大的、亮亮的,不論白天、黑夜,起霧、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魚,并處處得到龍王的保佑。開光后,新船即可試航,俗稱“下河”。下河時,要燒香、焚紙,大放鞭炮,插上親朋送的賀旗,也有插上竹扎的搖錢樹的。
看戲、“血網(wǎng)”
“歇伏”漁家樂
六月十三這天,所有的船老大還要聚在一起抽簽抓“行地”,俗稱“拿行”,劃分來年下海作業(yè)的區(qū)域。
當?shù)赜忻裰{:“拿了老虎頭,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種稻子也吃米;拿了下邊外,潭漂(浮子)、蟶子一起賣?!边^去沒有定位儀器,漁民根據(jù)目測,以自然景觀為基準坐標,分出能看見奎山的海區(qū),能看見嶝山的海區(qū)……像分地一樣劃分漁場,并起上“老虎頭”“老虎角”“鯉魚池”等名字。
“拿行”也不是白拿的。六月十三之前,有管事的就從村里各養(yǎng)船戶集了分子錢,殺豬宰羊備好供品,定好了戲班子,排好了船只從江蘇接了戲班子來。
六月十三,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是最熱鬧的。一大早祭了龍王,海灘上開始擺桌子“拿行”,之后就在扎好的戲臺上開始了三天大戲?!栋酝鮿e姬》《三堂會審》《貴妃醉酒》《謝瑤環(huán)》……漁民們一年中最歡樂的日子開始了。
“我再續(xù)兩天,明天接著演!”村民的歡呼聲中,一個船老大向戲班子喊話。
“他續(xù)完,我接著!再演兩天!”又一個船老大站起身來喊話,歡呼聲此起彼伏。村里定的三天戲演完,船老大們開始叫板,大戲接著演,下注的、雜耍的、做小買賣的,一幅其樂融融的“漁家樂”畫卷在海灘上鋪展。
演了近十天的戲,沙灘上的熱鬧還沒完。
村里在沙灘上架起大鍋,開始“血網(wǎng)”“蒸網(wǎng)”。在裴振緒的記憶中,那時候的漁網(wǎng)是麻線的,用一季就受了海水腐蝕,沾了泥沙和海藻。歇伏正是補網(wǎng)的好時候。村里各家先把麻漁網(wǎng)洗好晾干,倒上鮮豬血摻上水,把漁網(wǎng)放進去腌著。腌好后抬出來曬干,然后架起大鍋,把漁網(wǎng)卷起一攏,再放到篦子上,蓋上一人高的木鼎,拉風箱、燒火開始蒸。幾個鐘頭后,豬血才能和麻漁網(wǎng)緊緊粘合在一起,利落結(jié)實不易腐爛。
耕海牧漁
敬海愛海
龍王廟由于年久失修逐漸破敗,加上“破四舊”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漁民節(jié)慶?;顒釉欢人ヂ洹?/span>
1995年春至1996年夏,漁民共同出資,海外華僑、臺胞和社會各界鼎力相助,對龍王廟進行了重修。1996年農(nóng)歷六月十三日,在新落成的龍王廟里,裴家村的漁民們隆重舉行了一場盛況空前的漁民節(jié)慶?;顒?。
漁民節(jié)作為重要的民俗活動,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從1996年至今,裴家村已舉辦了25屆漁民節(jié)。現(xiàn)在,裴家村的近海已成為日照港的一部分;漁民的帆船早已換成了機船,裝上了先進的北斗導航,開始遠洋捕撈;船老大們不必再“拿行”,抓近?!靶械亍绷?,看著天氣預(yù)報出海歸航,人們也不再拜“龍王”求風調(diào)雨順……但是,每到六月十三,人們依然把深情的目光投向賴以生存的大?!?/span>
“黃金海岸,富饒裴家。水連四海,路通八方。自古以來,裴家村人勤勞樸實、耕海牧漁,同心同德、團結(jié)奮進、共建大業(yè)。漁民之節(jié),全村百姓承古繼前、頂禮祭海、敬誠拜叩,風調(diào)雨順、村泰民安、海晏河清、富足豐登。不敢忘祖,世代相傳?!睗O民節(jié)上,人們以“祭海文”的形式念誦出對大海的感恩、對自然的敬畏?!皾O民們內(nèi)心深處對海洋的敬畏之情,和世世代代傳承海洋文化的基因不會改變?!比照战?jīng)開區(qū)北京路街道裴家村村黨委書記裴延明說。現(xiàn)在的漁民節(jié)上,擺供品、讀祭海文、敬香祈福等一系列的祭?;顒油ㄟ^藝術(shù)形式的展演再現(xiàn),水族舞、彩煙秀,表達人們對大海的熱愛,現(xiàn)代歌舞則表現(xiàn)了漁家生活的幸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愿。
——漁民節(jié),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儀式見證。
(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謝巖 通訊員 秦榕/文 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冷炳豪/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