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加速奔涌
世界飛馳前行
似乎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感受
時光如梭 時間緊迫
洶涌的碎片化信息,讓深度閱讀似乎變得奢侈起來;風行的生成式AI,讓我們陷入“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的憂思;奔忙于瑣碎的生活、忙碌的工作、冗雜的日常,我們更能感受到“時間的壓力”、時代的焦慮,更需要借由閱讀的力量,去對抗虛無、探尋自我、獲取新知,去遇見“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去讓自己身居在無限可能里,見古人,見星辰,見萬物。
或許,生活寫滿問題,但是還有書籍。
親愛的朋友,這個春天,讓我們翻動歷史的書頁,走進時間深處,建立起一種嶄新的聯(lián)結——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夜讀日照”即將攜春光溫情回歸。4月22日19:30,由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日照日報社、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日照市圖書館、日照日報傳媒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2025年“夜讀日照”文化沙龍首場線下活動,將在日照市圖書館與廣大讀者再相逢?,F(xiàn)首期現(xiàn)場觀眾開啟招募(詳情見文末)。
這一次,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日照作家夏立君將來到現(xiàn)場,循著時間的線索,在歷史的另一種讀法中探尋“時間的尺度 理想的疆域”,和我們一道展開一場關于時間、關于自我、關于寫作的共讀。
關于時間與歷史的書寫,夏立君有著深刻的洞察和體認,他懷抱古人之心,用長久的行走探索著內(nèi)心的疆域。從青春年少到年齡漸長,從幼時的沂河到新疆的大漠,從絲路的跋涉到日照的大海,他常覺“歷史漸近漸短”,他寫:“時間是宇宙看不見的骨頭,摸不著的神經(jīng),聽不見的雄辯”,他察覺到生命的體驗“與數(shù)千年歷史同在”,于是:“古人之痛,今人之痛,化成一個痛”。
經(jīng)年耕讀,書中行旅,他埋首于萬卷古冊,把自身投入到蒼茫的時空里,與遙遠的古人對望、相遇,完成一次又一次曠達千古之境的自我發(fā)現(xiàn)。我們記憶中、紙本上的屈原、曹操、李白、司馬遷、陶淵明……在他的書寫中如此鮮活、細膩、豐沛,重新生長出血肉的溫度,讓我們看到那些隱匿于歷史宏大敘事里,個體的困頓、浮沉、不甘和失落。
在他的筆下,歷史有如燈盞,亦如月色,我們與古人同照一輪月,那些千百年前的對抗與妥協(xié)、篤定或不安,都在經(jīng)由時間的河流,重新標注著我們之于世界的立場。
寫作的源頭,帶有“對時間的恐懼”,這份“恐懼”,是一個深知被歷史“養(yǎng)育”的書寫者,由心而發(fā)的文學自覺與文化自省,更是經(jīng)年累月寫作研習,仍舊謙卑以待文學的赤子之心。所以,時間也成就了他。2018年,夏立君的歷史散文《時間的壓力》一書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這是自“魯獎”設立以來,山東作家首次折桂“魯獎”散文雜文獎項。
夏立君與“夜讀日照”的初逢,發(fā)生在2019年的冬天。彼時,獲獎后的他,頻繁出入于各類會議、講座、書會,背負起公共領域里一個言說者的角色。而今,時間之箭穿梭而過,竟已匆匆走過五年。這期間,夏立君仍舊在場,仍舊言說,也仍舊堅持書寫。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他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進行著怎樣的創(chuàng)作?
世界飛速疾馳,AI大行其道,DeepSeek可以在10秒內(nèi)迅速講出一個故事、寫出一首詩……那么,作為寫作者,深耕“歷史書寫”的夏立君,如何看待AI為我們帶來的改變?
又或者,當“世界讀書日”重又將閱讀擺上每個人的案頭,我們不勉再次思考:在人們的碎片時間頻頻被短視頻掠奪的當下,閱讀還有意義嗎?如何深度閱讀?怎樣的閱讀才能讓我們自如的“安放自我”,對抗虛無?
不妨,讓我們一起走進“夜讀日照”的現(xiàn)場,和我們熱愛的作家一起,共赴一場觸及靈魂的時間之旅。
夏立君簡介
生于山東沂南縣,現(xiàn)居日照。已出版散文集《時間之箭》《時間的壓力》《時間會說話》等,出版小說集《天堂里的牛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主任。
以散文集《時間的壓力》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另有作品獲泰山文藝獎、鐘山文學獎者、林語堂散文獎等。
行有遠方,但精神不限疆界
紙本式微,但文學始終向上
在這個春天
讓我們一起見證時間之力
歷史之影、閱讀之光
做點有意思的事兒
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李曉萌
攝影、海報 冷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