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我要投稿

李立: 30 年,在火與泥中鐫刻時光

發(fā)布時間:2020-08-10 08:52:41

  選土、練泥、拉坯、雕刻、打磨、燒制……一件黑陶作品的誕生,往往要經歷十幾道工序流程。1990年創(chuàng)業(yè)至今,李立已經與黑陶為伴整整30年。

  從日照市中心出發(fā),沿北京路北行約20公里,就到了河山鎮(zhèn)劉家順村,李立的華美黑陶工藝品廠就坐落在這里。

  白墻紅瓦的庭院中,觸目可及的是大大小小的畫作和陶器。巨大的博古架上,各種造型精美的黑陶作品占據了整面墻壁。最大的工作間里,桌上放著一批剛燒制出窯的黑陶小茶壺。

  “這是浙江的一位老板從網上看到我的作品后,特意發(fā)了圖樣過來定制的。這種茶壺比咱們北方常用的要小得多,可能地域習慣不同,他們比較偏愛小巧精致的物件。”李立笑著道。

  讀書時,李立學的是果木林業(yè)專業(yè),但因為喜愛畫畫,就自學了設計。后來轉做黑陶設計制作,純屬興趣使然。

  1987年,年僅19歲的李立被北京一家工廠邀請去做工藝品設計師,開始了自己為期兩年的“北漂”生涯。

  “在北京那兩年,我邊做設計邊學習。那時候關于設計的資料很少,我就托在故宮上班的朋友幫忙,借了一些古代書畫的拓本照片出來臨摹學習。歷朝歷代的都有,最早的是漢代的,其中很多畫作拓本都是一般人見不到的?!?/p>

  正是這兩年的潛心鉆研,讓李立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素材,獲益良多。

  1989年,李立從北京回到日照。1990年,創(chuàng)辦日照華美黑陶工藝品廠,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

  工廠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黑陶藝術品的開發(fā)和生產。如今,已形成集產學研究和產品開發(fā)一條龍生產線,年生產黑陶上萬件。產品涵蓋實用黑陶、藝術擺件、高仿黑陶三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從繪圖設計到拉坯制作,李立既是設計師,又是匠人。

  “拉坯造型離不開軸承,軸承是承載輪盤最穩(wěn)定的配件。4000多年前,古人還沒有這樣先進的設備,就能制造出蛋殼陶杯,其技藝之高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哪怕是現在,很多制陶手藝人都難以達到這樣的水平?!?/p>

  對傳統(tǒng)技藝的學習與傳承,在李立看來,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同樣重要。

  作為龍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高柄鏤空蛋殼陶杯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遺存。而手工成型蛋殼陶杯的制作,則是當前最具挑戰(zhàn)性的技術。

  通過對輪盤及刀具的改進,李立將拉坯輪盤改造成無級變速輪盤,使蛋殼陶杯的杯壁薄度達到極致,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增加了輪盤的可操作性,相關技術居全國前列。

  其設計制作的《秋實》系列作品,將美術理論概念與陶藝制作技藝相結合,突破了藤蔓外掛不斷不裂的技術難題。作品《三層一體鏤空香薰爐》,成功實現了黑陶多層一體鏤空,填補了黑陶多層一體鏤空技術上的空白。

  1989年,李立與中國科技情報中心進行技術合作,創(chuàng)造性制造出靜電感應觸摸式黑陶工藝臺燈,100瓦臺燈可調83級亮度任意循環(huán),實現了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制陶,是一門火與泥的藝術。藝術與技術,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去突破與創(chuàng)新的,而其中的靈感,往往來源于生活本身。在與其他藝術工作者和大師們的交流溝通中,思維的碰撞激發(fā)出的靈感火花亦彌足珍貴。”

  在李立看來,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動力。

  黑陶的設計與制作,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工作中的李立,常常一扎進創(chuàng)作中就忘了時間,最忙的時候,他在3天的時間里只睡了6個小時。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日照市工藝美術學會會長、日照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齊魯文化之星”“日照市有突出貢獻的技師”“日照市首席技師”。

  第二屆至第十屆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評選一等獎、第十二屆“百花杯”中國工藝大師作品展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優(yōu)秀獎、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稱號……

  多年來,李立收獲的“頭銜”和榮譽數不勝數。每一個稱號背后,所承載的,是滿滿的汗水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執(zhí)著。

  30年,以夢為馬,匠心筑夢。

  他是李立,在火與泥之中,典藏時光的記憶,將歷史的脈絡鐫刻于一件件黑陶之上,鑄就一抹陶色芳華。

(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陳瀟)

編輯:劉源成
審核:孫翔宇
統(tǒng)籌: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