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敲打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喜慶娛樂方式之一,也是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
《斤求兩》實則是算數(shù)口訣,用鑼鼓敲打表現(xiàn)“問斤求兩”,是口算心算的推廣和普及。
這就涉及到三個不同的概念。一是口訣計算;二是用鑼鼓敲打來表現(xiàn);三是進一步拓展為簫笙鼓樂合奏。
用鑼鼓敲打形式來普及和推廣計算和記賬方式,這是古代人最聰明的傳播辦法。尤其是敲打過程和對鼓譜的熟練程度,對于初學者來說是必須掌握的要領(lǐng)。這對現(xiàn)代人來說比較陌生。
首先,這種鑼鼓敲打是用來表明與計算有關(guān)聯(lián)的。其次,它不是純粹的傳統(tǒng)迎娶婚嫁、慶賀豐收和集會慶賀鑼鼓。
喜慶、豐收鑼鼓和婚慶行進鑼鼓敲打總有休息的時間,為了不使場子冷下來,敲打人就要在這種敲打間隙中尋求既不冷場,又能適當休息的敲打方式,借以烘托氣氛,進一步普及和推廣“問斤求兩”的計算口訣。
在魯東南地區(qū),尤其是日照沿海地區(qū),貿(mào)易交流比較頻繁,常常用到計算。推廣普及“斤求兩”口訣,除了私下口口相傳外,更多的普及機會當屬在喜慶鑼鼓敲打間隙中穿插《斤求兩》鑼鼓敲打樂。
《斤求兩》可以單挑一兩或幾兩來打或從幾兩跳到幾兩來打,這要根據(jù)休息或集會或敲打人的熟練程度或等人的間隙長短來決定。
敲打人在打完一段歡慶喜樂的鑼鼓后,一般會大汗淋漓,稍作休息的間隙里就要商量一下:“打幾兩呀?”一般情況下,由掌鼓人先說打幾兩幾兩,大家也就附和了。
如此既能休息、又能熟悉斤兩換算的敲打方法一經(jīng)推出,備受眾人歡迎。
一
《斤求兩》換算口訣主要來自《斤秤歌》。這是南宋時期流行在長城以南,尤其是中原和江南大部地區(qū)用歌謠來表現(xiàn)的計算口訣,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用敲打斷續(xù)伴奏來配合歌謠是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斤秤鑼鼓敲打樂則由幾個朝代的多代人,在各自生活、勞動等不同場合有意或無意反復推敲、反復演練,才將《斤秤歌》演變成易于掌握、便于實用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
據(jù)文獻考證,秦朝以后的十六兩進位制有兩種傳說。
一是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于公元前221年開始,下令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度量衡標準,任命丞相李斯全面負責。李斯在短時間內(nèi)順利制定出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計算、換算方面卻毫無主意,他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到底要把一斤變成多少兩、一兩變成多少錢才比較合適。實在無法,硬著頭皮向秦始皇請示,始皇帝一頭霧水,雖然也是愁眉苦臉,但畢竟是皇帝,有雄才大略,略加思考后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
但這個標準沒有確切的數(shù)字表明。李斯莫名其妙腦袋還是多么大,沒有數(shù)字還是無法稱出重量,無法進行換算。為了避免以后在施行中出現(xiàn)差錯而遭到罪責,李斯伏案幾個月,苦思冥想最終決定把皇帝“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shù)(16畫)作為標準,并報皇帝恩準,確定一斤等于十六兩。這一標準一直延用了兩千一百多年。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朝以后的哪個朝代的天文專家,根據(jù)天上的星座巧合數(shù)演變而來。那時十六兩秤全稱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直到現(xiàn)在人們?nèi)匀话殉由系目潭冉谐颖P星。而這種《斤秤歌》謠,從秦始皇制定統(tǒng)一度量衡開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十年間,我國一直延用了一斤等于十六兩制的計量方法。
二
理論上可以實行這樣的換算,但怎樣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讓全國的百姓都能盡快得到普及并順利應(yīng)用,如何把一斤等于十六兩非常容易的進行換算呢?
資料介紹,南宋時期杰出的數(shù)學家和數(shù)學教育家楊輝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他的算學著作中,用“兩價化斤價”的歌訣形式普及給百姓,使這種速算讓更多人了解和更方便的使用。這就是:“一求,隔位625;二求,退位125;三求,1875……”意思就是1兩等于0.0625斤,2兩等于0.125斤,3兩等于0.1875斤……以此類推,直到16兩等于1斤。
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計算工具———算盤。算盤中每檔的最大數(shù)是15,每檔細分上下檔,上檔兩個珠,一個珠頂5,兩個珠當10,下檔5個珠,每個珠頂1,共15。因為1斤等于16兩,每滿16進一位。
1959年6月25日,國務(wù)院發(fā)布《關(guān)于統(tǒng)一計量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yīng)當一律改為十兩一斤”。后來計算器的普及期間,傳統(tǒng)的算盤也有了新的變動。除了算盤變小了以外,上檔變成一個珠為5,下檔變成四個珠,每個珠為1,共9,每檔最大數(shù)為9,夠10進一位,如此一改卻節(jié)省了不少撥珠時間,也加大了辦公桌的實用面積。這就是通常人們在初學算盤時為了練指法而都要打“625”的原因。
三
說了這么多重量的計算、換算以及如何形成,而用鑼鼓敲打樂來普及計算、換算的表現(xiàn)形式何時傳入魯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呢?它有沒有文字形成呢?
據(jù)考證,《斤求兩》打擊樂始于南宋后期,完善于元朝,盛行于明、清,流傳于東南、蘇北、魯南及膠東一帶沿海地區(qū)。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從秦漢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間,中原一帶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人口密集、文化先進,是富庶地區(qū)。各個朝代的民族都有過大遷徙、大融合。這期間,經(jīng)濟文化頻繁交流,漢代塞外吹管樂的流入,魏晉南北朝銅響器的傳播,胡音沙鑼和西域銅鈸的加盟,尤其明代的民族大遷徙,黃土高坡上的民族把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同時帶到了東部沿海,古代藝術(shù)家們把十六兩(斤秤)歌訣,用古代打仗擂的戰(zhàn)鼓,“鳴鑼開道”的鑼和佛教禮儀祭祀的大鈸,以及小鑼、小鈸的組合,以2/4、3/4的節(jié)拍,按照“問斤求兩”的規(guī)律:一是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16兩為1斤收尾,組合成寓教于樂的鑼鼓表現(xiàn)形式。
這就是《斤求兩》鑼鼓曲譜的前身。
《斤求兩》的打法傳來日照,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安東衛(wèi)設(shè)石臼所建城墻前后一段時間。
這種鑼鼓就是以舊衡制一斤換算成十六兩的演奏,為了便于記憶,石臼所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用他們自己懂的對數(shù)組合,巧妙地排列在鑼鼓敲打時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比方說在鼓和鑼的上方、手掌可見部位等地方。
整套鑼鼓分十六遍連續(xù)演奏,因斤量換算遍遍口訣不同,故在敲打時既不能一鑼到底,也不能反復重疊,更不同于一般的打法連奏,《斤求兩》的鼓點打法遍遍迥異,各不相同。要求演奏者必須嫻熟斤兩換算口訣和鑼鼓點數(shù)。換句話說,就是鑼鼓敲打人必須是腦子要聰明、要計量,還要愛好音樂,有表演天賦。一經(jīng)石臼所人對這種集鑼鼓數(shù)學、融知識、趣味、娛樂于一體的演繹廣泛推出,便深受民眾歡迎,尤其是江南漁人避風石臼所,得到這種真?zhèn)骱?,再傳播到江南,以至于浙江、江蘇沿海地區(qū)都遍及使用這種敲打鑼鼓?,F(xiàn)在,鑼鼓敲打樂的數(shù)學應(yīng)用雖已成過去,但其文化娛樂職能卻將永存。
由此可見古石臼所人的用心堪稱佳絕。
這種《斤求兩》打法堪稱一絕,唯獨石臼路社區(qū)是唯一的完整傳承者。為了這一藝術(shù)奇葩能夠永恒,石臼路社區(qū)組織了敲打樂隊,邀請社區(qū)四位耄耋老人言傳身教,從一兩到十六兩分別傳授。后經(jīng)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敲打?qū)I(yè)的學生錄音、記譜、演練,再回放給這些老人細聽,終于修成了今天的《斤求兩》鼓譜。
四
現(xiàn)在偶爾看到的《斤求兩》鑼鼓敲打是簡化了的表現(xiàn)形式,和古代比較還是有相當差距的。這種繼晉南威風鑼鼓、陜北腰塞鼓、絳州鼓樂之后演變出的打擊樂,是沿海漁民自娛自樂、普及核算中的一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盡管在東夷部落的日照沿海流傳范圍不廣,但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研究價值。它敲打起來的感覺特別優(yōu)雅潤神,節(jié)奏明快清晰,節(jié)拍起落跌宕;它的旋律抑揚頓挫,樂感獨特,是打擊樂中非常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能廣泛應(yīng)用于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劇、曲藝、歌舞和吹打樂隊,尤其用在喧囂之后的間隙中,更能顯示其獨特之風格。
筆者系土生土長的石臼所人,雖不是音樂世家出身,但對藝術(shù)情有獨鐘。父親今年九十三歲,從十多歲參加民間“扎高蹺”活動,到參軍當宣傳干部,再到熱衷于參加村上文藝宣傳等鑼鼓敲打活動,尤其父親擅長《斤求兩》的掌鼓,掄起鼓槌鏗鏘有力,常常是大汗淋漓,不亞于一場劇烈運動,可以說父親還是有一些音樂天賦的。每逢正月十五前后或誰家有婚嫁喜事,他們一幫鄰居弟兄們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好不熱鬧。
忘記了是哪一年,海上漁業(yè)大豐收,前海沙灘上堆起了大量的“老鼠魚”。放眼望去,海邊潮頭海浪翻卷著“老鼠魚”直往岸邊推送,簡直成了魚災。漁業(yè)隊長哀求農(nóng)業(yè)隊長,幫幫忙把“老鼠魚”推到地里“漚肥”吧!于是農(nóng)業(yè)社的肥場周圍到處都是摻雜著“老鼠魚”的糞堆,漚出來的肥料臭烘烘的臭味散發(fā)的很遠。
漁民出海滿載著刀魚、鲅魚、黃花魚歸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興奮。看著豐收了的漁船滿載著小山一樣的鮮海貨,劉立旺老先生帶領(lǐng)我父親和村里的其他伙計只有拼命的敲打鑼鼓,把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傾泄到“咚鏘 咚鏘咚咚鏘”的鑼鼓上。鑼鼓的敲打成了老百姓唯一的娛樂工具,誰會敲打,尤其是在敲打換算《斤求兩》過程中得心應(yīng)手、隨意變換,那就是一種驕傲、一種自豪,堪稱偉大!
把《斤求兩》鑼鼓敲打樂如何繼承、傳播下去成了我們最大的困惑。趁這些老人還健在,必須要挖掘出鼓譜。
怎樣記譜又成了我們最大的困難,為了盡量搜集整理完善,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拜訪了家父張守山和村里大叔賀照奎、劉書田、劉加洪、劉士弟等老人;還訪問了鄰村好多略懂鑼鼓敲打的中老年人,盡管他們知道的不很多,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這次搜集資料中,最為關(guān)鍵的是,我還邀請到了我的外甥——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研究生在讀博士王宇航以及他的同學林丹嫻等人,是他們的辛勤勞作,才成就了今天的樂譜。
現(xiàn)在,《斤求兩》鑼鼓敲打樂的鼓譜已部分和大家見面,歡迎曲譜愛好者共同商榷并請專家們不吝賜教。
(張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