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照要聞
我要投稿

日照人物 | 土窯傳承者陳光友:擇一事,鐘一生

發(fā)布時間:2019-07-08 16:26:49

編者按 

“煉器者,匠也?!?新的時代賦予了“工匠”新的定義,“匠”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手工藝人以及狹隘的“工”的范疇。在藏龍臥虎的民間,在每一個或傳統(tǒng)或新興,或主流或陌生的行業(yè)領域,在每一個平凡無奇的工作崗位,都散落著不平凡的鄉(xiāng)土靈魂匠人,以一心,盡一事,畢一生。本期,我們走進土窯燒制手藝人陳光友。

 

五蓮縣許孟鎮(zhèn)許孟村,是一個風景秀美,民風淳樸的地方。如今以特制的許孟燒肉而遠近聞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許孟村還有一個真正的鎮(zhèn)村之寶——土窯。

土窯具體建成的年份已無從知曉,只知道村里許多70后、80后們的童年都是在這個土窯旁度過的,撿一塊泥胚可以玩好一陣子,也可以在眾多燒窯匠的指導下簡單捏出一些形狀來。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許孟土窯陶器的繁榮達到頂峰,在魯東、魯南地區(qū)聞名遠揚。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的陶品燒制方式逐漸沒落,曾經的窯工也選擇了其他的生計。現在許孟鎮(zhèn)只有陳光友還堅持著老祖宗留下的土窯燒制陶品手藝。

今年68歲的陳光友幼時繼承了祖?zhèn)鞯耐粮G燒制陶品技藝,1974年進入生產隊成為一名專業(yè)燒窯匠。說起制陶的工藝,得先從材料的準備開始,做陶器用的泥要經過拍泥、曬泥、泡泥和攪泥四個步驟的泥才能符合制陶的要求;然后以轉盤為輔助手工定形,再經過三天的反復晾曬再進入土窯生火燒制。每一次開窯都要提前生火將窯內的溫度升至800℃-900攝氏度,然后將晾曬完成的陶器放入土窯燒制24個小時以上,這樣才能制作出最完美的成品陶品。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隊已成為歷史,曾經一起燒窯制陶的工友們也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或者從事別的產業(yè),只有陳光友還在村里堅守著這座匯聚無數人心血與汗水的土窯。

陳光友自己耕種著三畝口糧地,年近古稀的他只能種一些簡單的作物,這座土窯能為他帶來一份額外的經濟收入,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全社會對傳統(tǒng)手藝的重視,來找他批量訂做土窯陶品的商販越來越多,陳光友也增加了開窯燒陶的次數,希望能給客戶提供最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陶品制品。

對于陳光友來說,土窯燒陶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他最大的財富,學習難,傳承更難,土窯帶給了陳光友富足的生活,陳光友希望借助鄉(xiāng)村振興技能扶貧時代浪潮給土窯制陶帶來一次重生,讓傳統(tǒng)陶品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日照人社)

編輯:鄭君瑤
審核:孫翔宇
統(tǒng)籌: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