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港區(qū)聚焦民生所需,創(chuàng)新科普手段和服務模式,著力加強科普基礎設施等科普陣地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社區(qū)科普館8處,企業(yè)、學??破震^6處,各級科普基地30余處,“科普+”的理念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環(huán)境,大大提高了科普工作的覆蓋面和宣傳效果。
“科普+”加出了多元融合的新活力。傳統(tǒng)科普多以講座、展覽等形式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受眾范圍也相對有限。如今,“科普+”打破了這種局限,“科普+文旅”讓科學知識融入旅游景點,如一些科技館與當地旅游資源結合,游客在游覽中就能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技魅力;“科普+影視”催生了眾多科普紀錄片、科幻電影,以生動的視聽語言,將深奧的科學原理深入淺出地展現出來;“科普+教育”更是深入校園,通過趣味實驗、科技社團等形式,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這些融合形式,讓科普不再枯燥,而是變得生動有趣,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人群主動參與。
“科普+”加出了資源整合的新效能。在過去,科普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機構,難以形成合力?,F在,“科普+”模式促進了各方資源的共享與協同。政府、科研機構、企業(yè)、社會組織等紛紛攜手,共同推進科普工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科研機構輸出專業(yè)知識,企業(yè)貢獻技術和平臺,社會組織負責落地執(zhí)行和推廣。這種資源的整合,不僅提高了科普工作的效率,還讓科普的覆蓋面更廣,惠及更多人群。
“科普+”加出了傳播的新速度。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fā)展,為科普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科普內容能夠迅速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科普博主們通過生動有趣的短視頻,講解科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科學疑問,吸引了大量粉絲。此外,線上科普活動也日益豐富,線上科普講座、知識競賽等,讓公眾隨時隨地都能參與科普,獲取科學知識。
“科普+”為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開辟了新路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普+”將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讓科學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fā)芽,助力我國在科技發(fā)展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