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評論

張樹林的書法藝術——

正大氣象 人格之美

來源:日照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5-04-06 15:24:50

縱觀書法史,正大氣象乃“主流價值觀”。書法,不只是才情之藝術,更是學養(yǎng)之藝術,最終上升至人格之藝術。見風骨,見精神,見人格,才是書法的正道。君不見,每一個法帖背后,都站著一個完美的人格?一個沒有人格的“書法”,怎可稱其為書法?

自古以來,文人常說“字如其人”,即什么人寫什么樣的字,什么樣的字“寫”什么樣的人。劉熙載《藝概》云:“圣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利落,才子之書秀穎。”藝術,真人格之體現(xiàn)。張樹林先生的書法,貫穿著一種正大氣象,一股真力彌滿其中,透出一股沉毅敦厚的滄桑之美,所謂“正道滄?!?,用時下的話說是傳遞著“正能量”。真正的藝術總是美育人生,化育社會,對人生和社會起不到凈化和提升作用的藝術,很難成立,更難看到它的希望所在。從文脈傳承上看,張樹林的書法出自碑帖結合的路子,無論真草隸篆,都可謂一路“正道”。明代王鐸強調“書不宗晉,終入野道”。觀張先生行草,追宗二王,彌漫著晉人風度,和米芾、趙孟頫、王鐸、沈尹默一脈相承。其小楷宗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玉版十三行,清雋淡遠,溫潤典雅。隸書由《史晨碑》《乙瑛碑》《張遷碑》《衡方碑》而來,既體現(xiàn)樸厚雄渾靜穆,又體現(xiàn)飛鴻渡海的動感。篆書上承《天發(fā)神讖碑》《祀三公碑》、秦詔版、吳昌碩書石鼓文,亦常從齊白石篆刻中汲取靈感,將其刀法植入筆法,呈現(xiàn)出醇厚高古的金石氣。1999年,張樹林的老師、現(xiàn)任中國書協(xié)原主席張海先生就稱贊他:“小楷同榜書有很大差異,許多人能小而不能大,或能大而不能小,樹林卻能在小楷中見榜書的寬綽,在榜書中見小楷之嚴密,充分顯示了他駕馭筆墨字形的能力。他的行草奔放灑脫,神采飛揚。隸書則繼承傳統(tǒng),橫取現(xiàn)代,蘊藉自然,樸茂多姿,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樹林是一位修養(yǎng)全面、成就斐然的書家。”從文化的角度看,張樹林先生的書法能于素樸充實中見平和沖淡。素樸充實乃書法美學中的醇厚品質,如果說是儒學之美,那么,在此基礎上超拔出的平和沖淡之美,則體現(xiàn)著禪道哲學的意味,由是可見書者心境之仁厚與超脫。品讀張樹林的作品,除了欣賞書法本身之美,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和凈化。從蠅頭小楷到巨幅榜書,從篆隸到行草,都具備一種內美,耐得住琢磨,經(jīng)得住推敲。蔡邕在《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鼻迦肃囀?、近人辜鴻銘都將毛筆視為中國人精神之象征。毛筆的“柔軟”,讓書者才情得到了無窮無盡的發(fā)揮。如果說學養(yǎng)和人格決定書法美學的高度,那么,筆性則決定書法美學的廣度。觀張樹林作書,能切身體會到書法的用筆之妙,他寫行草,運筆素宣之上,沉靜中忽然見騰挪躍動,八面出鋒,隨機生發(fā),剛柔相濟,心手雙暢,忘情物外之時,筆下景致就呈現(xiàn)出來了,其筆鋒變化之豐富、變化之意外、變化之超然,耐人尋味,將毛筆這種獨一無二的最古老書寫工具的生命充分發(fā)揮了出來,其意象生動,氣韻暢達,雖書如畫,化一萬有。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云:字為心畫?!闭f到底,藝術是“人”的藝術。藝術中的張樹林與生活中的張樹林是一致的,堅守人格,保持操守,不取悅,不媚俗,不討巧,不投機,更不?;^,筆墨之間絕無攘攘世俗之輕薄氣、市儈氣、脂粉氣、油滑氣、傲慢氣、匪霸氣、狡黠氣、頹廢氣、腐朽氣,而是一派正氣、清氣、樸氣、和氣,洋溢著含蓄雍容素樸充實的內美。這是書法藝術難得的氣息,在浮華之風盛行的當下更是難能可貴,沒有一顆自在之心,出不來這種氣息。在很多人眼里,張樹林的書法很“傳統(tǒng)”,似乎不夠大膽,不夠潑辣,不夠“新”,但當我們回望書法史,那些好的書法哪個不“傳統(tǒng)”呢?整個書法史乃至于整個中國文化史告訴我們,“傳統(tǒng)”是多么深厚多么難啊,別說得其精神了,就是得其皮毛也極不易。老實說,張樹林的書法的確很“老實”,但“老實”又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當下社會所欠缺的不就是“老實”嗎?在聰明人遍地的時代里,唯獨缺少那個“傻子”、那份樸實、那份純真。藝術的真誠與否,是騙不了人的,作品就掛在那里嘛。我喜歡“老實”人。古賢云:“精于一則盡善,偏用智則天成。”半個多世紀傾情書法的精誠,書法已經(jīng)成為張樹林生命的重要部分。他出生于古曹州書香之家,默默躬耕于硯田,他的“老實”,他的淳樸,正是源自于他對中國書法的敬畏和感恩。也許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紀80年代初,張樹林即在書法界嶄露頭角,與張海先生交往甚篤,他們以傳播書法文化為己任,曾多次舉辦書法學堂,開課授徒,普及書法。大書家沙孟海視他為后起之秀,曾致親筆信于山東大學古文字學家、書法大家蔣維崧先生推薦張樹林前往學習,張樹林跟隨蔣先生業(yè)余指教三年之久。為避攀高枝之嫌,這些往事,他極少對別人提起,他認為,書法家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

書法之美,美在形質,美在變化,美在精神,歸結為美在內涵。有功力且有修養(yǎng),寫出的字才會有文化內涵,才能凸顯出書法藝術的神采。因為書法藝術涵容著書者的才情、氣質、人品、悟性、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透過紙上筆墨與線的變化組合感受到書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律動??傊瑫ㄋ囆g之高下,最終是功力、修養(yǎng)和人品的較量。張樹林先生的修養(yǎng)比較全面,書畫詩文篆刻皆能,素日他深居簡出耽于清寂,一個人在“師海堂”里做筆墨文字修行。樹林先生以書法聞名,其實他的畫也畫得不錯,見功夫,有格調,但書名掩了畫名。書畫之外,多年來他在詩文撰句方面亦頗用功,作詩撰聯(lián)著實不少,大都是他對自然生活的觀察與對人生的感悟,融性靈與教化于一體。而他的那些印章也大都出于己手,方寸之間,同樣體現(xiàn)著一種堂堂正正的美。充實之謂美,力行近乎仁。在對這些藝術形式的探求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更多的是人格修為,正如他在自撰對聯(lián)中所表達的:人看真善美德,書觀正大氣象。(大鳳)

編輯:田婷婷
編審 :謝巖
責編:劉佳秀